改革開放以來,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,我國建筑鋼結構得到了迅猛發展。其生產的鋼材品種、規格越來越齊全,鋼材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,鋼結構形式越來越新穎,鋼結構設計與施工技術越來越發達。如鳥巢、水立方、CCTV新址大樓、廣州新電視塔、上海*金融中心、杭州灣跨海大橋等具有代表性的鋼結構建筑在世界上達到了水平,表現為高、大、奇、新等特點。美國《時代》周刊評選出2007年世界建筑奇跡,其中第六、七、八位是中國鳥巢、央視新址大樓和萬國城。
早期鋼結構發展
鋼鐵用于建筑結構zui早的應該是鐵索橋,起源于中國。據歷史記載,中國zui早的鐵索橋是陜西漢中攀河鐵索橋,建于公元前206年西漢時期,距今約2200年歷史。該橋經過了多次修復,于1951年毀壞。另外,云南神州鐵索橋建于隋唐時期,于唐貞元十年(794年)戰亂時毀壞,距今約1200多年。英國1779年建造了一座鐵索橋,俄國1824年開始建鐵索橋,美國1851年開始建鐵索橋,比中國晚2000年左右。
我國現存zui早的橋梁有四川大渡河瀘定橋,長127米,建于1705年,屬鐵索橋,距今約304年,新中國成立后修復過一次,現還在使用。
新中國成立前由外國人建造的鋼橋有:唐山運河鐵路橋1906年建成,英國人設計,比利時人建造,為中國*座現代鐵路鋼橋;天津金湯開啟式鋼橋也建于1906年,2005年整修后重新恢復開啟功能;蘭州中山大橋,建于1907年,長233米、寬7米,連續使用至今,2007年維修后改為人行橋,距今102年。
由中國人自行設計建造的鐵路鋼橋是1902~1909年詹天佑主持建造的京張鐵路橋,121座,累計長1951米,zui大跨度33.5米,距今有100年;1937年由茅以升主持建造了杭州錢塘江公鐵兩用大橋。
新中國成立初期鋼結構發展
新中國成立后,黨和國家非常重視鋼鐵生產和建筑鋼結構發展,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有:1957年建成我國*座跨長江公鐵兩用武漢長江大橋,長1670米,可謂“一橋飛架南北,天塹變通途”,圓了幾代人的夢想;1968年建成南京長江大橋,長4589米,這是蘇聯專家撤走并中斷了鋼鐵供應和成套技術后,中國人自己建造的一座為國增光的鋼結構橋梁,它開創了我國“自力更生”建設大型橋梁的新紀元。1968年建成首都體育館,屋蓋為平板鋼網架,長112.9米,寬99米;1975年建成上海體育館,屋面為圓形鋼網架,跨度110米,采用8個獨腳拔桿整體抬吊、高空水平移位安裝;1975年建成兵馬俑1號坑鋼結構,結構形式為三鉸拱,跨度72米。從此我國大跨度建筑鋼結構拉開了序幕,建筑鋼結構設計與施工技術得到了發展,尤其是南京長江大橋和上海體育館鋼結構網架,依靠自己力量順利建成,得到外國有關專家*。
相關檢測設備:鋼結構檢測設備/高強螺栓檢測儀/平板導熱儀/抗滑移系數檢測/螺栓檢測設備/扭剪型高強螺栓
:
:李